首页 > 

如何看待刘心武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时间:2024-04-27 03:20:14 浏览量:70675

红楼梦八十回写到哪

如何看待刘心武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我在FM听过这书,但没有听完,不过大一的时候看过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所以大概知道他对于《红楼梦后续》的评价。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是有权利续写红楼梦的,但不天马行空、不为蹭热度而故作荒诞是创作者的态度,认清续写是续写、原著是原著识读者的事情。现在也有不少红学认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也是背离了曹雪芹的初衷。

打个比方说,贾母、凤姐对于林黛玉后期的态度,以及薛宝钗愿意假借林黛玉之名嫁给贾宝玉等,很明显后面的四十回和前面的原文态度相差甚远,是不是作者的原意,众人是有争议的。

其一,贾母对林黛玉的疼爱不单单是因为与林家的利益关系,更多是因为对自己女儿贾敏的爱。这种没有得到诠释或表达的爱换一种方式落在了女儿的女儿(林黛玉)身上,这也是王夫人对林黛玉有敌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是对于“金玉良缘”,曹雪芹的原文中是有提到薛宝钗的态度,她主动为贾宝玉绣衣服只是她潜意识对这个成为夫君的人选的一种表态,但她本身对于贾宝玉“不学无术,和整天和女人混在一起”的行为是抵触的,而且薛宝钗本身就是一个有欲望有野心的女人,贾宝玉只是她退其次的选择,这并非贬义,哥哥的无用导致了家族的兴亡大事直接压在了薛宝钗身上,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薛宝钗会比红楼其他奇女子更具有男性意识。

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也提到了,这场调包之计的可能性。前面已经否认了调包之计不可能出自于贾母的原因,那么王熙凤的可能性也会随着贾母的因素降低,如果单单只是王夫人策划这一场调包之计,那么这完成率能达到多高可想而知?更重要的一个点是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的木石姻缘是皇帝亲自赐的婚,如果调包之计完成了,不单单是贾元春的事情,贾府又坐实了另一大罪名--欺君之罪。

高鹗在续写中提到了:宝钗代嫁、贾母喜钗厌黛、宝玉出家,林黛玉死法以及因果轮回,在刘心武的续写当中全部都被驳回了。对于宝玉出家,刘心武的态度是尽管贾宝玉对于薛宝钗并无无男女爱恋之情,但事实上以原著贾宝玉的“女子是做的”的惜女情怀,他倒也不至于抛下薛宝钗独自一人去承担贾府的“变天”。

至于林黛玉的死,刘心武认为她是沉湖致死的或者是上吊自杀的。我个人是更倾向于后者的,因为原著中提到了“玉中林带挂,金簪雪里埋”,如果薛宝钗真的是在某个寒夜死去的,(按曹雪芹的写法,这种可能性是高的),那么“带挂”应该是解释了林黛玉的死法。至于刘心武认为“沉湖”是因为史湘云提到了“冷月葬花魂”,应当时的情景,沉湖的死法应该比较仙意,仙来仙去。

我个人觉得原著提到了林黛玉的原身是绛珠草,所以花魂不一定是湖中花魂,而是她本体死后的称呼。这种事情当然是仁者见仁的,反正在这五个点上,我个人觉得刘心武先生的说法是比高鹗更有说服力,其次是更符合贴近原著的,但在词句造诣上,高鹗的文笔功夫确实更高。

刘心武的续写引起争议应该不是他对高鹗续写的质疑,而是他提出了“真事隐,假语存”,书中也确实举证很多他所认为的证据,就这点上我觉得他倒不是糊弄群众,故意不道明秦可卿的身份。如果有看过他的书,会发现他一早就提出了秦可卿是废太子之女或者郡主身份,所以贾府对她这个带病之人才格外照顾。如果是因为皇家亲戚被格外照顾似乎完全可以理解。

按照作者的说法,既然秦可卿是寄存于贾府的皇家之人,那么曹雪芹不敢真情实感写自然是情有可原的,皇族祖册找不到记载也可以接受。刘心武还认为曹家受到了康熙的偏宠,而康熙又偏宠前皇后之子,故才有废又立立又废。在当时的朝政看来,康熙偏爱废太子是事实,废太子成为下一任皇上的可能性也极高,那么曹家依附太子党是情理之中。

这件事情就对应到了贾府收留秦可卿并且宽待秦可卿,因为秦可卿与废太子有关。

我刚开始看完的时候,是能被说服的,但后来冷静下来想一想,觉得说不通的点还是很多的。第一是刘心武的续写提到了雍正保留稻香村是因为康熙皇帝讲过--众皇子唯胤禛最像我,如果对于雍正对兄弟的残酷史有了解过的,估计很快这种亲情念头就会被打消了。贾府是不是暗示着曹家这种话说不准,但历史上八九王爷的下场却是有迹可循的。

第二是贾元春并非无脑之辈,尽管她前期深受皇帝宠爱,但也不至于拿整个家族去赌君王之宠。行走在深渊里的人,早已经习惯了步步为营,所以如果她知晓秦可卿的特殊身份,揭晓立功的可能性是高过于替废太子隐藏的。

野史为什么比正史更广为人知,其实就是因为它满足是众人的求知欲又偏偏是众人的盲区,它符合了新闻传播学的标准。如果你相信它就是对的,那它就是对的。只要红楼梦的原著不完整,所有的续写都是主观臆断,只能说是谁更靠近原著,谁更能说服作者,但绝对不会存在续写的原版。

怎么样续写都是会被说的,一个是红学的争议本身就高,其次是续写对于创作者的文学造诣要求极高,能够媲美高鹗续写红楼的词句都很少了,更何况是曹雪芹。探沂的主观色彩本身就很高,再加上很多无法被证实的内容,又加上清朝的政治背景,本身就有点靠近我们所说的“阴谋论”了,所以会引起躁动。

我个人认为,有争议才会有完善,实践出真知,所以尽管刘心武“真事隐,假语存”并不太可信,但也不需要全盘否认了其他比较中肯的说法。

以上仅个人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的想了解,建议还是去看一下刘心武先生的续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