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吃肉喝酒杀人的鲁智深,为什么夜闻钱江潮就坐化了

时间:2024-04-25 20:33:29 浏览量:1499

卢俊义大战昱岭关读后感

吃肉喝酒杀人的鲁智深,为什么夜闻钱江潮就坐化了?

以杀成佛。

我理解,成佛有多种方式。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有修行成佛,有做善事成佛,有积德成佛,有慈悲成佛,……有“以杀成佛”等等多种途径,鲁智深就是以杀成佛的典型代表。

您认为呢?

请用通俗点的语言解释下。鲁智深为什么要圆寂而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鲁智深很可能是服毒自杀的。

原因如下:

第一,没人能够算出自己死亡时间。

人不是神仙,谁能算出自己会暴毙呢?

鲁智深仅仅听到了潮信就迅速死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又不是死神来了,直接看到了死神。

第二,鲁智深好好地怎么会死?

说鲁智深是无疾而终,修成正果。

大家都知道,鲁智深身体强壮,是一个壮汉。

而当时鲁智深年龄也不大,最多也就三十多岁,还是壮年。

之前鲁智深刚刚在战场上活捉了方腊,可见身体非常好,怎么可能突然就死了。

这又不是童话故事,自己想死就可以闭气而死。

第三,鲁智深是个聪明人。

鲁智深不是李逵那种单纯的武夫,他其实颇有头脑,粗中有细。

比如宋江在考虑招安时,鲁智深一针见血指出接受招安绝对没有好处,因为满朝文武都不是好人,肯定会千方百计消灭梁山投诚人员。

事实证明,鲁智深预料的完全正确。

那么,鲁智深应该可以预计到自己的结局。

第四,鲁智深无牵无挂,选择自我了断。

大家注意,鲁智深是唯一主动出家的大将。武松出家,是因为手臂残疾,只能在寺庙生活了,毕竟生活比较轻松。

而鲁智深作为生擒方腊的大功臣,第一不要成为朝廷命官,第二不愿意成为大庙主持,应该就已经有了自杀的打算。

因为鲁智深并没有父母妻儿,独自一人,了无牵挂,所以可以选择自杀。

其实,鲁智深很聪明的预计到,就算他不自杀,既然是他生擒了方腊立了头功,一定会被朝廷官员优先对付。

看看后来宋江、卢俊义等人下场,鲁智深也难逃一死。而花荣、吴用为了免于被害,选择自杀以留个讲义气的好名字。

而鲁智深比他们更聪明,直接选择服毒自尽好像是圆寂了,这样更留下好名字。

既然都是要死,鲁智深还不如自己了断。

死也死的很英雄。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听潮而逝是怎么回事?

鲁智深是书中性格鲜明,为人侠义的一个英雄好汉形象。深受大家喜爱,然而鲁智深的圆寂,多多少少惹人泪目,深为可惜。

其实鲁智深听潮而逝,是他最终的宿命,也最好的结果。不要替他惋惜,而要为他高兴。

事件概述

征完方腊,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中,听到钱塘江大潮,以为敌军来袭,拿起禅杖,便欲厮杀。被和尚道破玄机,这是潮信,并非战斗。

鲁智深方悟智真长老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留下一首颂子,便坐化了。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是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结束自己一生的光明磊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为何征完方腊,鲁智深便坐化成佛了呢?

原因分析

  • 一、立地成佛

鲁智深是一个世俗气很重的人。仗义行侠,扶危济困,鲁智深一出场,就已是一个将普渡众生,行善积德刻到骨子里的人物。

为素不相识的金翠莲,打死一个地头蛇。这等胆识、这份仁义,这种豪爽,都是鲁智深佛性的表现。

佛渡有缘人。世间如此有佛性之人,若不能见性生佛,天理不容。故而,鲁智深的心地与性情,就决定了他最终的佛缘。

宋江的执念是功名,武松的执念是仇恨。这二人的心里,没有真正的善念,不具备佛性。

所以,宋江没有激流勇退,而且入朝为官,最终身中剧毒而死。

武松痛失一臂,又是佛门头陀,可是武松没有成佛。因为他杀念太重,他的每次出手,都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是或报仇,或报恩,这与鲁智深的佛性或境界,都差的太远了。

  • 二、功德圆满

鲁智深五台山出家,开启自己修佛(练级)之路。倒拔垂杨柳是金刚怒目。大闹野猪林是救人苦海。火烧瓦罐寺是罗汉降魔,二龙山落草是雀母生卵。一桩桩看似红尘羁绊,尽是佛家苦禅。

直到鲁智深上了梁山,后受招安。他不断四处征战,战场杀人,这是他拿起屠刀。似乎草菅人命,可是,他杀过一个含冤之人吗?他杀过一个无辜百姓吗?没有!

他在用他的屠刀,屠戮世上奸佞,扫荡人间不平。

号称忠义的宋江,为了让秦明等人上山,残害过多少无辜百姓。武松为报诬陷之仇,鸳鸯楼也杀了无辜的丫鬟与厨子。

不妄杀,不贪杀,这样的鲁智深,放下屠刀之时,就是他功德圆满之日。

征完方腊,鲁智深不为官,不住持,只想留个囫囵身体,从此放下屠刀,所以他功德圆满了。

  • 三、超凡入圣

鲁智深从来自诩好汉,不曾感悟禅修。他行善积德、除暴安良,完全是无意识的佛门行径。

即便不修善果,即便杀人放火,可是鲁智深的内心从来没有李逵般那种享受,也没有武松般那种爽快。他只做行侠该做的事。

鲁智深喝酒吃肉,舞枪弄棒,虽是和尚装扮,却从不以为自己是佛门中人。

在六和寺,一个佛门清修之地,被和尚点醒“潮信”“圆寂”之意。鲁智深方如醍醐灌顶,醒悟自己的僧佛身份。

一直心无旁骛的鲁智深,此时的醒悟,让他再无羁绊。兄弟情义、高官厚禄、百姓疾苦等这些世俗尘事便如过眼云烟,于心中再难留下半分痕迹。

此时的鲁智深,已是一心成佛,注定只能成佛,更是必然成佛。

脱离肉身,就是斩断一切尘俗,真正实现六根清净。从此修为提升,最终羽化,达到成佛的最高境界。

某种意义上讲,鲁智深并非身故,而是超凡入圣。

结语

鲁智深在梁山上,是特殊的存在。所以只有他能够成佛。

鲁智深的逝去,不是普通意义的亡故,而是对俗事的割舍。暗黑社会下,鲁智深这般耿直豪迈,仗义行侠之人,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江湖,他都寸步难行,暗箭难防。

他的一生,是佛而非佛。是佛,是说他身前为僧,圆寂为佛。非佛,是说他另辟蹊径,不谙清修,入世磨练,厮杀生禅。

以鲁智深的一生轨迹与经历来总结,坐化成佛,是鲁智深最好的归宿。

《水浒传》中,鲁智深坐地圆寂,若在现代社会,医生得给鲁智深写死亡原因,要怎么写?

问题:《水浒传》中,鲁智深坐地圆寂,若在现代社会,医生得给鲁智深写死亡原因,要怎么写?

一、鲁智深之死

在征方腊得胜班师之时,鲁智深和武松同住六合禅寺。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曾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马上跳起来,摸了禅杖,准备迎敌撕杀,当他得知这响声乃是钱塘江潮信时,忽然想起了多年前师傅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言: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遇信而寂。”

鲁智深心中忽然大悟:师父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言,前两句已经印证,“逢夏而擒”,指在万松林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指生擒了方腊“今日正该应‘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于是智深换上御赐的僧衣,又叫部下军校去报告宋江,又问寺内众僧处讨要了纸笔,写了一篇颂子,于是去法堂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自叠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

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颂子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二、何为坐化?

坐化是佛教用语,通常指正式修行在寺院(庙)的宗职者,其端坐安然而死,谓之“坐化”。

历代有关坐化的记载甚多。如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载:“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肉体)不坏。”

又如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四记载:五代间布袋和尚(弥勒佛)“于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据科学家考证:此僧坐化时间为1475年,没有采用任何防腐手法,是在深入禅定中坐化。当适逢天灾,该僧人立志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救度众生,并为世人留下不朽肉身,以明示后人坚信佛法之不虚。据说该僧坐化前曾长期禁食,杀灭了体内的微生物故肉身不坏。

三、鲁智深坐化之死的猜测

其一、鲁智深是一个面上不守清规戒律之小节,心中却洞悉佛法精华之大智的僧人,他笃信师父之言、深受宗教化身成佛思想的影响,以为自己功成圆满之日已到,对于佛法的召唤坚信不疑。冥冥之中,很有可能像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采取自断经脉一类的方法,以身死来追求修行的圆满。

其二、别人趁机的谋杀

杭州曾经是方腊苦心经营的重镇,此间仍然存余方腊的残存势力,而且从方腊十分宠幸邓元觉来看,和尚在方腊国中的地位不低,他们当中可能有一批忠心追随方腊的僧人,隐匿于六和寺中。鲁智深作为生擒方腊之人,一定有欲杀之而后快之人。当他们听得鲁智深圆寂之言时,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除掉鲁智深的良机,便趁机在鲁智深沐浴的汤水中暗渗毒药,或者茶水中下药,不留痕迹地将鲁智深谋害于无形之中。

四、给鲁智深写死亡原因,要怎么写?

鲁智深死前,曾经让军校去报与宋江。宋江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然圆寂。

宋江把鲁智深衣钵和朝廷的赏赐都拿出来散与众僧,做了三昼夜功果,又请住持大惠禅师来与智深下火,五山十刹禅师都来诵经忏悔,最后将骨殖葬于六合塔后的塔院内。

也就是说,因鲁智深是佛家弟子,死后葬仪遵照佛教仪式,并不需要写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