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书法有哪些书体

时间:2024-04-19 17:23:33 浏览量:21930

汉字的七种字体

中国书法有哪些书体?

您好

回答: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书法根据字体的不同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个基本字体。

它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三方面技巧的运用,创造出特有的形式美。

用笔包括有出锋、藏锋、侧锋、方笔、圆笔和轻重、疾徐__。

书法结构也称布白,它要求每一个字的落墨处与空白处都要安排适当,讲究虚实相生的效果。

在章法上讲究一幅字的整体结构,它要求安排好全篇的布局____。

[奇书,丑书只称作江湖毛笔字。不属于中国书法]

以上是“中国书法都有哪些书体”的回答/谢谢 [20190413于长春]

中国书法的五种书体是什么?

篆隶楷行草

书法都有什么什么体,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书法字体按传统分类可以分为五个大类: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按小的门类刻分为大篆、小篆,楷书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等。

行书

行书源于隶书,其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行书作为一种特殊字体,其介于楷书、草书之间,行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快,又不如草书那么难于辨认,有其特殊的优点。“行”是“行走”的意思,其介于楷书、草书之间体现在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其有两种类型:行楷与行草。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它比楷书放纵比草书收敛流畅率意生动活泼。

特点:

一、行书的体势特征决定了它自身的独特笔法。“数画并施,其形各异”行书笔法多变

行书用笔贵在中锋,同时大量运用侧锋。行书用笔一般比楷书快,为表现字的动势和适应快节奏,多采用露锋起笔,顺势放锋收笔的方法,点画两端减少了运笔的往复动作。露锋起笔常采用凌空取势,逆入折转,简洁连贯,加强了书写速度。

藏锋与露锋各有用处,各有所长,前者凝重含蓄,后者活泼生动。为丰富笔调变化,加强厚重感,行书也偶用藏锋。在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尽量避免雷同,要求多变化。以起笔为例,不仅要区别中侧、藏露,在露锋中,还要分出是顺入还是逆入,是翻折逆入还是圆转逆入,是直露还是侧露。都是侧锋,角度、粗细也不相同。

如《兰亭序》中的‘此’、‘欣’、‘尽’等字,仅从起笔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数画并施,其形各异”行书笔法多变的特点。

折以成方,转以成圆。行书多将方折之笔变为圆笔盘转,减少停顿,行笔自然轻快流畅。但是,只用圆笔盘转缠绕,必然缺少峭拔精神,也就失去了行书的特征。“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所以,还必须采用折笔以出方、方圆并用,才能神采外耀。

二、行书的用笔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追求虚实变化。

虚实有机的结合,点画才有节奏韵律感,具有美的吸引力。笔法虚实主要表现在轻重、连断上。轻为虚,重为实,断为虚,连为实。笔不虚则欠圆活,笔不实则欠沉着,只用虚笔则漂浮,只用实笔则板滞,所以,用笔应有虚有实,妙在虚实之间。虚与实相比较,虚笔比实笔更难于表现,有云“实写易,虚写难”,应多留意于虚笔。虚实用笔关键在提按,提按控制得好,行笔就能虚能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实而不板,虚而不浮。行书还常将断笔连成一笔,将一笔分成两笔,该连反断,该断反连,欲断不断,断而意连,用笔别具趣味。

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草书属于汉字的一种字体,其具有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的特点。草书具有书写简便的特点。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内容为: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隶书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源于秦朝,由书法家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结构特点

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篆书

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曲线较多,直线较少。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书法印章最常使用的字体为篆书书体。篆书书体适用范围广。篆书是一种书体,其有两种:为大篆(即:金文)和小篆,大篆和小篆的书写风格并不完全相同。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汉代已具雏形,魏晋盛行,至隋唐乃集大成。

楷书的笔法特点,大致可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画齐备:

楷书的点画有点、横、竖、撇、捺、提(挑)、折、钩八种。楷书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楷书笔划有规律的发展,形成了"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笔法。一切楷书的笔划,都概括于八法之中。每一点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笔划互相呼应的。

(二)结字方整:

1.一般认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在篆、隶、楷、行、草诸体中,应该说楷书是最具方块字形的。楷书中,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方形字极少,但都以方块为其基本字型。楷书要求在结字的“平正、匀称、飞动、参差”中字形方整。

2.依字取势,因字立形,比例协调。从结构上分析汉字,大致有单独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及综合结构。在具体的字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使之协调。一般来说,左右结构的字偏宽,上下结构的字偏长,包围结构的字偏方,单独结构的字偏紧且略小,综合结构的字略大。

3.横斜竖弯,整字平正。一般人读起楷书,总认为是“横平竖直”,而我们真正写起楷书来,却是横不平、竖亦不直,横画多是向右上倾斜,竖也是略含曲势的。也正因如此,才说楷书的结字“平正”是指整个字的平正,而非指具体笔画的平正。整个字的平正就要求重心稳定,各部分均衡协调、左右相应。

4.“计白当黑”、静中寓动。楷书的结字基本上是匀称的、协调的。结字时,“计白当黑”非常重要。点画对空间的分割要匀称,不可粗细、长短、疏密过于悬殊,但同时又要追求匀称中的生动之美。优秀的楷书字迹是结构平中见奇、静中寓动,是平正而不呆板。

(三)章法和谐:

章法也称布局。结众画为一字,曰结体;结众字为一体,则为布局。可见,楷书结字以方形为主,字的大小差别不大,故而方正规整。具体到某个书家的章法安排上又是各有千秋,各具匠心:或将字距、行距拉大,显得空灵疏朗;或将格内字写得饱满、充实,字距、行距缩紧,显得丰茂雄强。

如何区别书法的字体?书法字体有哪些分类?

我的认为,物分五行,书法字体也可以以此。

土,楷书

水,行书

火,隶书

木,篆书

金,甲骨文

再有书类可并入之,如魏碑可为楷书,草书可入行书,等等。

这是基本基础的说法。

有些字体是几种属性掺杂或融合一起。

中国书法分为几种字体各自间的特点和相互间关是怎样的?

中国书法,包括:真、草、隶、篆、甲骨、金文、简书、等等,哪一门学科,都是一门学问!

书法的类型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有硬笔,软笔,软笔书法有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篆书。楷书特点棱角分明,遒媚劲健,行书特点应在楷书平正的基础上,力求运势,即所谓正中求倚,静中求动。草书运笔夸张,天马行空,、篆书,尤精篆隶别具一格,其中又有隶笔作篆的意味,笔力遒练,体势沉着。

你知道的中国汉字字体有多少种?

中国汉字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其变化历程五六千年左右。现在留下的有系统有权威的经典书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包括这经典字体,中国汉字具体有多少种字体,实际上已经很难得到确定的数据,即使有传说,也大都不可信,不过能大概反映出汉字变化的历史规律。

那么,汉字字体有多少种呢?汉字字库说是421种,也是现代人总结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美术字体和传统书法字体的总和。有关古代字体种类的记载比较出名的是唐代韦续的《五十六种书》,不仅列出了字体名字,还说出了创始人,甚至用途。现摘抄如下:

一、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 二、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 三、黄帝史仓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四、因卿云作云书,亦黄帝时也。 五、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取象古文。 六、蝌蚪书者,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颛顼高阳氏所作。 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作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 八、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九、夏后氏作钟鼎书,以钟鼎形为象也。 十、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 十一、周文王时史佚作虎书,有虎不害人,名驺虞,因兹始也。 十二、周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武王时丹鸟入室,以二祥瑞,故作鸟书。 十三、周法鱼书者,因素鳞跃舟所作。 十四、填书者,亦周之媒氏作,魏韦诞用题宫阙,王庾、王隐皆好之。 十五、大篆书,周宣王臣史籀所作也。 十六、复篆者,亦史籀所作,汉武帝用题建章阙。 十七、殳书者,伯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 十八、小篆者,周时所作,汉武帝得汾阳鼎,即其文也。 十九、仙人篆者,古者所有,李斯善辨古文字,改为篆形也。 二十、麒麟书者,鲁西狩获麟,仲尼反袂拭面,称吾道穷,弟子申为素王纪瑞所制书。 二十一、转宿篆者,宋司马以荧惑退舍所作也,象莲花未开形也。 二十二、虫书者,鲁秋胡妻浣蚕所作。 二十三、传信鸟迹者,六国时书节为信,象鸟形也。 二十四、细篆者,李斯摹写始皇碑序,皆用此体。 二十五、小篆者,李斯删古文,始皇以祈祷名山皆此书。 二十六、刻符书者,鸟头云脚,李斯、赵高并善之,用题印玺。 二十七、古隶书者,秦程邈狱中变大篆所作,始皇嘉焉,拜侍御史。徒隶之书,今正书也。 二十八、徒隶之书,因程邈幽囚为徒隶书也。 二十九、署书者,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 三十、稿书者,行草之文也,晋卫瓘、索靖善之。 三十一、气候书者,汉文帝时令蜀郡司马长卿采晨禽屈伸之体、升伏之状,象四时为书。 三十二、芝英书者,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三十三、灵芝书者,汉代有灵芝三种,植于殿前,遂歌《芝房之曲》。 三十四、金错书者,古之钱铭,周之泉府,汉之铢两刀布所制也。 三十五、尚方大篆者,程邈所述,后人饰之斯法焉。 三十六、鹤头书者,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尺一之简是也。 三十七、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文,谓之偃波。 三十八、蚊脚书者,尚书诏版也。其字仄纤垂下,有似蚊脚。 三十九、垂露篆者,汉章帝时曹喜作也。 四十、悬针篆者,亦曹喜所作。有似针锋而名,用题《五经》篇目。 四十一、章草书者,汉齐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好焉。韦诞谓之草圣。 四十二、飞白书者,蔡邕待诏,见门下吏垩帚成字所作。 四十三、一笔书者,张芝所制,其状崎岖,有循环之状。 四十四、八分书者,王次仲所作,魏仲繇谓之章程书。 四十五、蛇书者,鲁人唐终梦蛇绕身,寤而作之。 四十六、行书者,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 四十七、散隶者,卫恒所作,迹同飞白也。 四十八、龙爪书者,晋王右军所作也。 四十九、稿及行隶者,钟繇变之,羲、献好之。 五十、八体书者,二王重变隶及稿体所作也。 五十一、草书者,王羲之饰古,亦甚善。 五十二、虎爪书者,王僧虔拟龙爪所作也。 五十三、鬼书者,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书也。 五十四、外国胡书者,阿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 五十五、天竺书者,梵王所作《涅槃经》,所谓《四十二章经》也。 五十六、花书者,河东山胤所作。

虽然这么多种书体,但是失传的基本差不多了。况且文章内颇多舛误、附会,根本就不是严谨的考证。现代人差不多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体。谁也没真正见过全部字体。中国汉字最可喜的一点是几千年来一直是有延续的文化脉络,文字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其二是书体的多样化给书法艺术增添了艺术的多种变化,甚至是排列组合式的风格演变。

现代社会计由于算机的普及,书写靠打字,字体靠转换,Word字库有很多,你精通且会亲手写几种呢?

有多少人知道传统书法有哪些字体?

首先,提问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准确。你的问题有两个疑问词:有多少人、有哪些字体。首先,传统书法有哪些字体,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清楚回答这个问题,你又加了一问,这个问题有多少人知道得很清楚?你到底想要知道什么?想知道后者,还是想知道确切的人数?我看了后面几个回答,基本上可以确定,你想知道的是后一问。如果你想知道的是人数,我可以给你一个大致的答案(在中国范围内),按比例来说,没多少人,因为爱好书法的人不少,深入钻研的,当成学问去做的,人还真是不多。然而,绝对的人数不会少,因为书法,就算按1%的人喜欢书法算,这百分之一里又有1%的人研究得比较深入,14亿人的万分之一,也有14万人。你若要精确的人数,直观感觉没人为你这个问题展开社会调查!

我估计你想问的是后一问,下面就给你一个专业的回答。

你发问的关键词是“书法有哪些字体”,这是一个不专业的问法,也是不少书法爱好者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把“书体”和字体混同了起来。我在《硬笔楷书谱》的第113页提到并说明过这个问题,下面摘录一下这两个词的定义。

书体,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出现的不同书写体系,简称书体。书体是从群体着眼看风貌,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个书体之间也可能会有过渡书体,比如行楷,草隶等。

汉字在同一书体的前提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书写习惯,因而呈现出来不同的个人风格,如果这种风格影响了很多人,有很多人在研究和学习,以至汉字这种风格的写法成为体系,于是汉字这种风格写法的体系就会被人们称为某种字体,比如柳体,颜体,欧体等等。字体是从个体着眼看风格。

题主所问,是传统书法,传统书法不涉及简体字,所以关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问题不加说明,感兴趣可以参阅《硬笔楷书谱》。

大致来看,中国的文字发展和书法发展很多时候是重合的,所以,书体更多的时候是纵向来看的,而字体,更多的时候是横向来看的,当然,字体会有跨越时代的出现,比如,同一种书体,主要是在同一时期出现不同的字体,也会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字体。

下面就以书体为脉络,讲述字体的发展。

汉字的发展,最初是结绳记事,而后是书画同源的描画性文字,这以前的符号记述,谈不上书体,也谈不上字体。

1.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

大篆,基本上不分字体,由于社会的发展,当时识字阶层的人为数很少,同一时期的人书写的面貌都大体相同,没有明显的个人风格,都是整体的风貌。但是,如果时间跨度很大,这种风貌也可以看出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摩崖刻画,陶器书写,甲骨文,钟鼎文等等,书写特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古人把铜归入金,所以钟鼎文也叫金文。摩崖石刻,甲骨文,透着古朴的刀石风格,钟鼎文透着古朴的铸造风格,所以后人把这两种风格合在一起,叫做“金石味”,这两种风格对以后的篆刻有着很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从小篆开始,逐渐的有了字体。

李斯的是小篆的集大成者,虽然小篆不是他一个人所创。李斯的字体,像玉做的筷子一样,光滑圆润,所以后世把他的字称作“玉箸篆”,这应该是字体在书体中的第一次出现,这是小篆(秦篆)的一种字体。到了唐代的李阳冰,把小篆的笔画写得如柳条铁线一般,后世把这种篆书称作“铁线篆”,这是小篆的又一种字体,篆书的字体的分化,也就是书体第一次在字体上出现分化,就跨越了朝代。玉箸篆影响了后世主流的篆刻字体,铁线篆由于其高难度的刻画,也别有风味,细朱文篆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秀丽,多取法李阳冰。

有时候,篆刻的幅面相对较大,又不想把笔画刻的很粗,也不想留白很多,于是就笔画叠绕,出现了九叠篆,这种篆书,多见于印章。

在先秦,就有把篆书刻成印章,有的像小鸟一样,就“鸟”篆,有的像虫子一样,就叫“虫”篆,合称“鸟虫篆”,由于并不是篆书的主流,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大,所以,在篆书范围内,自然构不成书体,也构不成字体。

2.隶书。

隶书的顶峰在汉朝,而楷书的顶峰在晋唐,所以有“学楷由唐而晋,学隶非汉不可”的说法。

隶书,相传为秦代狱吏程邈所创。秦代的隶书称为秦隶,汉代的隶书称为汉隶,这两个朝代的隶书,由于个人的风格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同一朝代的隶书风貌很接近,所以并不能构成字体,只是隶书这个大书体里面的俩个小分支书体。

隶书著名的经典碑刻有孔庙三碑,张迁碑等。

由于隶书的蚕头雁尾,这种写法很像写“八”字,所以也叫“八分书”,到了清代,郑板桥的隶书不够八分,所以后世把郑板桥的书体称作“六分半”书。

当代的刘炳森先生把隶书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楷行草以及金石效果入隶,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应该是隶书的一种字体。但尚未对这种字体命名,“刘体”、“柳体”读音一样,所以目前还没有群体性的对这种字体的称呼。当然,不同的看法还是有的,毕竟是艺术,看法分歧很正常。

3.楷书。

有人认为楷书钟繇是开山鼻祖,应该不确切,说他是集大成者应该没问题。楷书,有官方的意味,所以不同时代的楷书,指的不一定是一种书体,汉代所说的楷书,有可能是一隶书。而到了唐代,“今隶”虽然有隶字,却不是隶书,而是楷书。

楷书公认的是起源于三国的钟繇,但我推测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而小众的说法,楷书起源于秦代则更可信一点,有人说楷书的开山鼻祖是王次仲,他的出生年代最早的,有人认为是秦代,和程邈同时代。我们看程邈流传下来的一些字,很接近楷书,由此,推测楷书起源于秦代是可信的。

三国魏晋时期的楷书,风格很接近,后人统称为晋楷。代表人物是钟繇和王羲之。由于钟繇和王羲之的字体风格很接近,所以时代风貌类似,而个人风格并不明显,所以并没有“王体”和“钟体”的说法,而是统称为晋楷,晋楷是书体,而不是字体。

到了南北朝时期,又一种多来自民间的书体,留下了大量的书刻,而以北朝的魏为最精,所以把这种书体叫做“魏碑”,精品很多,比如颇具代表性的《郑文公碑》。由于这一种字体开张雄浑,所以不少人很喜欢这种字,而由于他多来自民间的写手,错字别字讹字现象不少,不慎讲究,所以有人把喜欢这种字的人给了个派系叫作“碑派”,而相对魏晋以降的文人书法,多是墨迹传世,文字笔法都很精致讲究,有人把这一类的书法派系叫做“帖派”。

隋朝是一个比较短命的王朝,书法上,江湖气少了许多,而庙堂气象比较浓,肇开了唐楷的先声。隋代没有具备时代特征的书体,也没有个性鲜明的字体。欧阳询是由隋入唐的著名书法家,但是,由于他的代表作《九成宫》完成于唐朝,他也在唐朝去世,所以把欧阳询的字归入唐楷。

如果形容晋楷用“衣袂飘飘”,而唐楷则可以用“峨冠博带”。晋楷尚意,唐楷尚法。唐楷法度森严,给人扑面而来的盛世气象!有人形容欧阳询的字“森森然入武库矛戟”,形容柳公权的字如斩钉截铁一般,形容颜真卿的字雍容大度。楷书的三大字体欧体、颜体、柳体的共同特征是法度森严,从而形成的唐楷的风貌,唐楷,是书体,而在唐楷之下,细分出了欧体、颜体和柳体,这是字体。

到了宋代,宋徽宗用硬毫作画勾线,这种笔勾线笔写出的字瘦若筋牵,后世叫做瘦金体。这种字体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朝整理之后,形成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印刷用宋体字。

由宋入元的赵孟頫,他的字顾盼萦带,很生动,形成了唐楷以后的第四个字体“赵体”,这种字很接近行书。有人看不起赵体,说吧兰亭笔法从赵体中剔除,所剩无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很大程度上同时质疑赵孟頫的民族气节。赵体的楷书,有很大的行书成分,所以有一种说法“赵体无工楷”。提到工楷,说一下它的定义:工楷,就是不掺杂其他书体的工整楷书。

早在隋唐时期,佛教盛行,留下了不少的手抄经卷,有的成卷,有的成书,给人以朴素的书卷气,后世说的书法的书卷气,多指的就是这种实用的“经卷体(抄经体)”的气息;于此相对应,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写奏折,写公文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整齐划一的书体,也很实用,多见于内阁书写,后世叫做“台阁体(馆阁体)”。有人把这种书体的源头追溯到董其昌,其实,我看,还可以往前追。有人把清末黄自元的字也叫馆阁体,那么,黄自元学习的欧阳询的字,是不是也可以叫馆阁体呢?馆阁体的特点,有人总结出了三个,分别的“乌(黑)、方(整)、(字口)光(洁)”,我看还有第四个特点“匀(称)”。有人贬低馆阁体的刻板,其实,馆阁体更多时候是实用书法,而不是欣赏书法,然而由于它的欣赏价值不低,所以,就有人以欣赏的标准去衡量实用,未免失当。也有人是功夫不深,写不出工楷,就贬低馆阁体,这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有人反驳,说我要说馆阁体没有艺术性,就得能写馆阁体,那我要斥责贼盗,莫非我还要精通贼盗不成?这是抬杠,为节省文字,此处不展开讨论。

4.行书。

通行的说法,行书起源于东汉的刘德升。行书到了晋代王羲之形成了高峰,并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为标志。《兰亭序》是楷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的“《祭侄文稿》(颜真卿)”为第二,宋代的“《寒食帖》(苏轼)”为第三。

以行书为主,颇具楷意的书体叫楷行书,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楷书为主,颇具行意的书体,叫行楷,比如赵孟頫的《胆巴碑》。

行书是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比草书易认,比楷书方便流畅。

宋(朝)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邕)”指得是他们的行书,是行书的四种字体。

5.草书。

最早的草书是隶书的快写,所以也叫隶草,应该诞生于秦汉年间。有说汉章帝喜欢这种书体,或用这种书体写奏章,所以叫章草,应该不确切,奏章应该严谨才好,怎么会鼓励草写呢?又说汉元帝时,史游做《急就章》,因而得名“章草”。

到了东汉末年,张芝整理章草,省却波磔,改为流利的“今草”写法,所以后世尊张芝为“草圣”。今草,也叫“小草”,也叫“正草”。

王羲之为今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并未形成巅峰,所以,王羲之有“书圣”的美誉,却没有“草圣”的称呼。

到了唐代,张旭对今草进行改造,把草书写得大开大合,气势恢宏,后世也把他尊为“草圣”,这样,就出现了草书的“二圣并尊”。

张旭作草,几近癫狂,所以有“张癫”的称呼。到了稍后的怀素,喜欢喝醉了写草书,也是狂草,所以有“醉素”的称呼。怀素也是写狂草。怀素和张旭形成了唐代狂草的“双峰并峙”,并合成为“颠张醉素”,由于成就相当,而张旭是草圣,所以也有人把怀素称为“草圣”,但这个草圣,似乎认同度不高,因为怀素是个出家人,圣人是俗世对某一领域卓有建树、威望和影响的人,比如皇上对全国都有影响,他的话就是圣旨,而出家人放弃了俗念,不求功,不求名,强给他冠以“圣人”的名号似乎对怀素的思想有所不尊,所以,不少人虽然认可怀素的书法实力,却不称呼他为“草圣”。

近代的于右任先生,主张草书应该易认、易写、准确、美丽,对传统草书进行改进,不少人认为是第四种草书。于右任的草书命名为“标准草书”。